文/元妈谈教育
我国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9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全民上学,下一步则是追求更高级别的教育等级,那就是“素质教育”。
虽然教育发展至今,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已经非常高了,但是人们把当下的教育模式称之为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在“分数”“考试”本身是有优势,但是不利于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屡遭诟病。
所以近两年,教育部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争取早日实现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给中小学生减负,但是人们发现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却与“减负”目标背道而驰。
2项教育模式的改变,让中小学生陷入“新型压力”
美育高考出现,增加体育和艺术课程和考试科目关于“美育中考”的消息,不少人都听说了,为了让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增加体育和美术方面的课程和考试分值占比,目前已有省市提高了体育分值与三大主科平分。
而一些学校美术和音乐课程还不够完善,在不断完善中,美术和音乐作为考试科目加入中考中也是早晚的事。
“美育中考”原本的意思是为中小学生减负,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身体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但是据普遍家长反应,听到这个消息,没感觉到减负反而压力更大了,体育和美术音乐都要补课,否则就担心拖整体成绩的后腿。
“大语文时代”到来,语文成中小学生的大难题随着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关于“将英语踢出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大众认为英语占据我国中小学生的时间太多,反而忽略了母语文学语文的学习,有些本末倒置。
将英语踢出高考暂时是不可能的,但是降低英语分值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辽宁省2021年新中考就降低了英语分值,从之前的120分变成100分,骤降20分,这其实也是一个信号未来英语在中考和高考中的地位多多少少都会降低。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英语难度降低,却迎来了语文难度的提升,高考语文将增加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量,同时增加古文背诵篇数要求,这让学生们感觉到压力很大,尤其是部编语文教材的主编温儒敏的一句话,更让学生们心里不安。
温儒敏:新语文教材让15%的考生做不完题
温儒敏教授是中国首批研究生,考研到北大中文系,毕业后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后担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也是教育部语文教材总编,此前中小学生语文教材都是人教版,温儒敏任总编后变成了部编版,而除了名头上的不同外,教材内容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首先增加阅读量,教材内部有大量需要阅读的现代文和文言文,如果学生没有阅读能力是很难学好语文,甚至是在考试中做不完语文试卷。
温儒敏教授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新教材要让15%的考生做不完题。
其次增加了必背的文言文篇数,从之前的14篇变成了72篇,“72篇”是什么概念?意味着高中3年每年要背诵26篇古文,几乎是每个月2篇的量,而且还要牢牢记住。
这一改变也引起了大众的强烈不满,纷纷斥责温儒敏总编是在给中小学生增压,违背素质教育的理念。
就连陕西师大教授也在公开场合怒斥温儒敏,言语犀利的表示:“高中级阶段学习任务量大,3年要背诵72篇古文,想问一下语文教材主编们能背诵下来吗?这根本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一种舍近求远,买椟还珠的行为。”
语文教材越改越难,是坏事也是好事
语文教材改版,增加阅读量和古文背诵量一起引起很大的争议,也让温儒敏教授陷入舆论漩涡,确实“大语文时代”给学生增加了学习压力,但同时让中小学生意识到汉语文学学习的重要性,也不为是一件好事。
上一篇:师范大学录取分数高?这3所大学分数不高,成功
下一篇:十大地方性“师范大学”口碑不错,录取分数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