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公路建设带来了新浪潮,越来越多省市高等级公路已由平原进入山区,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然而,我国山区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等,为山区公路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关于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刘鑫[1]对山区公路常见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并分析其内在成因和诱发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和措施;许超[2]根据我国山区公路的具体地质条件和环境,分析了其地质灾害类型,提出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指标以及评估的方法;任侃[3]结合实际,解析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措施,针对性的给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汪洋[4]等分析了山区高速公路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破坏形式,设计开发“Google Earth 的山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系统”,对提高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的效率和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较少,对其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的侧重点涉及较少。本文根据广西岩溶地区地质环境特征,分析该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的几种常见类型,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我国岩溶地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与理论依据。
1 岩溶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1.1 气象、水文
广西岩溶地区属亚热风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6~23℃,全区极端最高气温33.7~42.5℃,极端最低气温-8.4~2.9℃,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北向南递增,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年平均降雨量1200~1800mm,年日照时间1600~1800h,年均无霜期280~360d[5]。岩溶地区地下洞隙纵横,地表水和地下水系并存且较发达,水文动态变化大,旱涝交迭,地表水下渗严重,环境条件较差。
1.2 地形地貌
广西碳酸盐石分布面积约9.4×104km2(出露面积约8.95×104km2),出露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37.68%,碳酸盐石在内外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多样的岩溶地貌,其主要地貌类型有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及孤峰平原3 大组合类型[5]。
1.3 土壤植被
广西岩溶地区的碳酸盐石山面积大(前文已说明),部分土壤形成也表现出明显的脱钙和复钙过程。在地形地貌、水分、土壤耕种利用等的影响下,土壤的分布表现出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5]。该区大部分山脉土壤较适合植被生长,植被以灌木为主,土壤的收缩力度加大,能较好地防止土壤疏松滑坡等。
2 岩溶地区公路灾害类型
2.1 岩溶塌陷
(1)成因。岩溶塌陷(喀斯特塌陷)是广西岩溶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岩溶地区平原或山谷等地势较平坦的地方,洞穴上方一般覆盖有土层,长时间下雨使上覆土层重量骤加,或长时间干旱使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洞穴出现负压,导致洞穴上覆土层下塌。另,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或向洞内排放腐蚀性物质等,亦导致塌陷。岩溶塌陷示意图见图1。(2)发生前兆。井或泉水位出现突然地升、降,水色浑浊、翻砂、冒气;地面出现环状裂缝且不断延展,产生局部地鼓或下沉现象等。
2.2 崩塌(含危岩)
(1)成因。人为公路切坡使坡体边坡局部变陡,增大临空面,增加边坡不稳定因素,在暴雨冲刷、浸润等作用下,风化裂隙面的抗剪强度下降,抗滑力随之下降而导致崩塌。崩塌示意图见图2。(2)发生前兆。崩塌处的裂缝扩大,危岩体的前缘有掉块或坠落现象;坡顶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并伴有异常气味;出现岩石撕裂摩擦错碎声;热、气、地下水出现异常等。
2.3 滑坡
图1 岩溶塌陷示意图
图2 崩塌示意图
图3 滑坡示意图
图4 泥石流示意图
表1 岩溶区公路地质灾害几种常见类型的防治措施
(1)成因。坡体上残积土层等松散物质较厚,坡体较陡,公路切坡使坡体边坡局部变陡,增大临空面,增加边坡不稳定因素,在暴雨冲刷、浸润等作用下,后缘山体表面的松散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整体地或分散地沿岩土接触面向下滑动。滑坡示意图见图3。(2)发生前兆。山坡上出现裂缝,滑坡体上出现大量马刀树或“醉汉林”,建在斜坡上的多处房屋的地面、墙壁出现明显拉裂,墙体歪斜等;禽畜惊慌等。
2.4 泥石流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gxmzsfxyxb.cn/qikandaodu/2021/0301/712.html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版面费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